特点二:争夺话语权,布局全产业链布局。
按照《规范条件》要求,光伏制造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,配备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。这些相关政策出台后,行业发展逐步回暖,企业经营状况改善。
当企业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提出变更申请(比如企业名称变化、企业产能发生交大变化、企业搬迁等情况)。10月10日,美国政府敲定了双反的终裁结果。自从2013年的规范条件实施以后,到目前为止共有11批企业申请(第11批正在现场核查中)。这样越来越多新的光伏企业希望加入行业《规范条件》,而加入行业《规范条件》的企业需要满足行业《规范条件》的所有要求,这样就规范了行业的发展。《规范条件》的整个文件共分成8个部分(2013年本、2015年本、2018年本),包括: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,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,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,环境保护,质量管理,安全、卫生和社会责任,监督与管理,附则等。
环境保护不仅是公益和社会责任问题,推动绿色市场发展、降低气候变化风险,更是日益席卷全球的大潮流。7月24日,以太阳能世界公司(SolarWorld)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(EUProSun),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起诉讼。隆基绿能当年能快速扩大组件市场份额,就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的优势:用硅片环节补贴组件,使其组件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。
但如果说一体化方面起步最早、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隆基绿能。对通威股份来说,进军组件更像是一个无奈的选择。但是无论其过去产业布局眼光多么精准,其实都无法逃脱下一轮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全面过剩的现实。事实上,赶碳号统计出来的多晶硅产能比这还要多,到2024年底产能将达450万吨。
赶碳号总结,当下光伏行业已经具备以下几个特征:一是产业链较短,比诸如化工、钢铁、有色这些大行业要短得多,大致只有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四个环节;二是各主要环节间依存度极高,价值链刚性传导,牵一发而动全身;三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,在这一轮强势周期中,每一环节都出现了一家或两三家核心企业;四是技术越来越成熟完善,行业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,而且正在迎来真正的大爆发。既然是命脉,就要自主可控,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但是各家企业仍在疯狂扩产能。比如硅料普遍签订长协订单,硅片最近一年也陆续出现长协订单,但是电池片却不会出现长协订单。上规模的组件企业一般不会单纯依靠外部采购的电池片,让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。硅片扩产疯狂的上机数控今年也选择了一体化布局:工业硅+硅料+硅片/硅片设备+N型电池片+电站。
去年硅料价格开始上涨,专攻电池片技术的爱旭股份就公开诉苦:自己专业化路线,无法对抗光伏一体化企业,以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事件背景非常明确:硅料价格高企,影响了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,也影响了光伏新增装机规模。如果综合考虑一体化企业的自用部分,各家电池片的真实出货量排名,估计还要发生重大调整。赶碳号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据PV InfoLink统计,今年上半年晶硅电池总产量约135.5GW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通威股份进军组件也几乎成了必然。公告一出,光伏板块市场震动。
当然,一体化并非是绝对的、片面的一体化,应该是专业化经营,一体化协作。前三个模式都是TO B,只有组件是TO C。
但是无论其过去产业布局眼光多么精准,其实都无法逃脱下一轮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全面过剩的现实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组件出货量为123.6GW,前五大组件企业出货量占比为63.65%,前十大组件占比80.18%。既然是命脉,就要自主可控,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。硅片环节,原本是隆基绿能、TCL中环双龙头牢牢把控着市场。虽然,这主要还是市场因素使然,本质上由产能错配导致的供需所决定的。头部光伏企业纷纷选择一体化,主要是因为:第一,光伏制造业的主产业链各环节间相互匹配程度极强。
但如果说一体化方面起步最早、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隆基绿能。有业内人士说:现在硅片的产能已经出现了过剩,只要手上有硅料,可以很轻松的租到炉子生产单晶硅棒、硅片。
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阿特斯认为,一体化不过是组件企业的一种被动选择: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组件利润空间被压缩。晶科能源认为,垂直一体化能力是光伏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必备能力。
第三,全产业链运营,有利于组件企业加强对光伏行业各个关键环节的把控。可以说,一体化,是一门硬功夫。
在电池片领域名义上处于行业第五的企业捷泰科技,其6.2GW的产能,在头部组件企业面前,只有被集体碾压的份。甚至有人说,在光伏产业一体化浪潮中,作为一家电池片龙头,不做组件才不正常。PVInfolink统计,通威电池出货量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。阿特斯的确犯了轻视一体化的错误,就像执迷于多晶拒绝单晶一样。
强手如云的光伏江湖里,不进则退。光伏企业在投建产能时,电池片和组件通常都捆绑在一起。
在一体化面前,为何专业化完败?通常来说,光伏制造业所处的制造业也好,大化工行业也好,产业链分工协作是常态,绝大部分行业都很难从头干到尾,吃干榨净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光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很明确:比如合盛硅业专注于工业硅,大全能源、新特能源专注于硅料,TCL中环专注于硅片,爱旭股份专注于电池。
作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硅料企业,正在经历硅料价格的三年连涨行情;在硅料价格高位震荡之时,电池片又开始了连涨行情。但是选择在P型电池向N型过渡的关键时刻杀进来,其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,仍给行业未来格局增加了许多想象空间。
硅料、硅片尚且可以通过长单锁定客户,电池片、组件企业又应如何提高竞争力,保住自己的地位?今年背靠IDG资本、华发集团的爱旭股份也放弃了专业化,和同为IDG资本旗下成员企业青海丽豪、高景太阳能等,组成了虚拟一体化联盟。今年9月22日,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严大洲说:目前多晶硅规划产能高达407万吨/年,一期建设166.25万吨/年,多数在2023年二季度后投产。事实上,赶碳号统计出来的多晶硅产能比这还要多,到2024年底产能将达450万吨。如前所述,光伏产业链主要分为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四个环节。
头部公司隆基绿能、晶科能源、晶澳科技、天合光能等都是垂直一体化企业。公司中报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。
上规模的组件企业一般不会单纯依靠外部采购的电池片,让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。曾经在第一梯队、但现在已经有些掉队的阿特斯,在其招股说明书(注册稿)中就承认:不及同行业公司业绩,主要原因是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。
隆基绿能当年能快速扩大组件市场份额,就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的优势:用硅片环节补贴组件,使其组件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。现在随着上机数控、高景太阳能的疯狂扩张,硅片格局也正发生深刻变化。